1、诊断必须准确。 如果发生病虫害,要好好诊断。 难以确诊的,应当咨询科学技术人员或者专家进行鉴定。 诊断是根据病情给药的基础,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2、精通农药。 熟悉主要农药品种的性能,特点,防治对象和使用范围,是正确用药的保证。
3、药物治疗必须是对症使用。 各种农药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 对症疗法才有经济效果。如果不对症,则后患无穷。
4、及时喷洒。 植物病,虫,杂草种类多,发生和蔓延的条件多种多样。 危害有时慢有时快,危害旯皱镢涛程度有时轻有时重。 因此,应根据其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确定适当的防治时机。 防治应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幼虫初孵时进行,这是因为3龄以前的幼虫集中且较小,耐药性较弱。 因此,从卵孵化的高峰到幼虫的3龄,喷洒农药是最及时的。 为了防止病害,最好是在病原菌的孢子发芽期,即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洒农药。
5、配药要适量。 太多太少都不好。 用药过量会造成药害,成本和浪费也会增加,特别是病虫害的抵抗力会给今后的防治带来困难。 药配合得太少,病虫害没有死,等于什么也没做。
6、用药要注意方法。农药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农药的特点和防治对象,应采取适当的施用方法,减少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延长疗效,减少污染。
7、适当防治。 针对病虫害的特点,只有掌握重点防治部位,才能提高效率。 例如,红蜘蛛等害虫主要危害叶背,因此在叶背喷洒药液可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