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昨天一位妈妈咨询我:我儿子4岁了,胆子特别小,小孩玩的那些旋转木马、淘气乓割瘀挣堡、划船都怕,别的小孩都嚷着玩不够,我家的怎么也不上去玩。洗头也不肯,现在还是用毛巾擦,根本不让用水冲。我急了,有一次强制他进去洗头,结果现在一听洗澡都吓得要哭......这怎么办啊?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妈妈的问题,也没有提供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问:孩子和小朋友玩儿得如何?妈妈说:以前不怎么跟小朋友玩,现在还好一点儿。这样我就理解了: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得太少,自然容易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因为这位妈妈所说的两类问题,我女儿三四岁时也有,其原因就在于和小朋友玩儿得太少。后来我花了一两年时间去着重培养女儿的交往,(参考如何让孩子爱上“和小朋友玩”),等女儿喜欢和小朋友玩儿了之后,这些问题自然慢慢地消失了。
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比如从小就是要多和其他孩子交往;小时候就是要有充分的玩耍的时间;自然地成长比限制、逼迫要好;循序渐进地按照能力发展的规律来安排学习任务.......不顺其自然,不合乎规律地去做,就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努力,也需要顺其自然,合乎规律。
二、为什么现在教育这么累
前几天我和那位硕士妈妈进行了一次两小时的咨询,(参考一位硕士妈妈的“忏悔”————育儿是一…),她感叹:“我从小是妈妈带大的,妈妈说我小时候很省心。我和妈妈都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这么难带,出了这么多问题?怎么这么累呢?”
相信其实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吧!我们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大部分家长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成长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大部分家庭的问题好像比现在少多了。当然,这其实是一种“听天由命”式(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学校、老师)的教育,虽然不能给孩子更多,但至少不人为地添乱。(虽然,在以前部分家庭里也存在和现在同样的问题,尤其在城市家庭里。)
为什么现在孩子出了这么多问题,教育孩子这么累?我初步的看法是:
我们觉得不能不管孩子,不想让孩子“听天由命”地成长,想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孩子好可以不顾一切,想为孩子做得更多;环境对孩子的要求高了,我们的要求更高,往往超出了孩子的现阶段的能力。
要求高了,努力多了,但是并没有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停留在简单粗暴式的方法上,过多地去关注、干涉、设计、主宰、限制孩子,结果孩子不能顺乎自然规律地成长,被压抑,被扭曲,被打击,自然容易出问题。虽然学习的东西确实多了,但是性格、心理、兴趣却出了问题。
太爱孩子,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结果力气用得不对,结果可能反而害了孩子!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相当流行的做法,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1、过于保护
上文提到的孩子不爱和小朋友玩儿,是因为老人害怕孩子出去受凉或者被别的孩子传染而生病,或者担心车辆安全,所以太多地限制了外出所致。而以前养育孩子没有这么多的担心、保护,生了病也就吃吃药很少打吊瓶,也没有这么多车,也不去学那么多兴趣班,所以大多放手让孩子们去玩儿,而“一起玩儿”是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学习,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自然出得少。
2、过多的限制
过多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压抑,压抑是心理问题最好的温床。以性格问题为例,我女儿以前比较倔强,爱生气、着急,就是因为老人对孩子太过爱护,给她限定了很多很多,不准干这个,不准干那个,不能舒舒服服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自然得通过倔强、生气、发火的方式来达到她的合理要求啊。后来,我全面接管了她的教育之后,对她无条件积极关注,很快这些问题都没有了,(无条件积极关注,象神奇的魔术一样…)现在性格很好,我听她的话,她也就很听我的话了。参考没想到,女儿还挺听话。
3、过于细致、小心
有个孩子非常胆怯。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不敢往嘴里放东西吃。别的孩子自己拿着面包吃得津津有味,她却不敢自己吃,非要大人喂她吃。后来妈妈反思:“现在想来,这都是由于我过于小心了,我当时带孩子就一本指导书,那上面按照孩子的月份提示各种注意事项:防止孩子被电到、防止孩子摔伤,诸如此类,我就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跟保姆也是经常这么说,搞得孩子什么都不敢做,最终都不敢自己吃东西了。”
过于精细,其实就是过多干扰。这么多干扰之下,想不出问题都难。
4、过高的要求
一位妈妈说:“我觉得孩子很多事情应该懂,应该会,但凡表现差一点就觉得是有什么问题,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孩子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她的行为越来越像不正常儿童。”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每件事情都希望孩子做好,但忘了所谓优秀的人必然是少数。结果孩子无论怎么做都很难让家长满意,总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心理容易出问题。在学习上,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好,不知顺其自然,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重压之下,紧张甚至崩溃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问题其实二十年以前就有,只不过现在更加普遍了)
5、人造逆反
现在“人造韩寒”、“人造方舟子”在微博上很火。其实,孩子的逆反才是人造的呢。昨天我去了一家全国著名的教育辅导机构,一位家长就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声色俱厉地批评儿子,质问他:你为什么寒假光顾去玩儿了,作业都不写。孩子反抗:我哪里光顾去玩儿了......妈妈这样做也是爱子过于心切,太希望孩子好,才不顾孩子的心理和感受。也正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想为孩子好,所以才不择手段、理直气壮地压制、管教、打骂孩子,自然更多的孩子会逆反。当你无论说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的时候,教育不是太难了吗?
6、人造挫折
六七十年代挫折教育这个理念很少有人知道,而这些年挫折教育盛行。本来这个理念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大多数家长都用得过头了,有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有意去打击孩子,故意不去肯定孩子,结果不但没坚强,反而造成了心理问题。人造挫折,自己给自己添堵!
7、人造性格
很多父母相信事在人为,不管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都希望孩子的性格能够变成自己期望的类型,去硬生生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其实又不懂改变性格的方法,所以搞得孩子和自己都很累,这都是人为干预太多惹的祸。其实,改变孩子的性格要顺势而为 。
8、主宰一切
很多父母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这本来是好事——家庭教育的确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是做得过头了,过多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唯恐自己帮助孩子少了,所以对孩子的干预、管教过多。而这种管教大多数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严重干扰了孩子的成长。尹老师就敏锐地指出了做监工的危害,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帮孩子,而且极大地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纯粹自己添乱!
9、环境所迫
为什么很多人要给孩子报特长班,逼着孩子很辛苦地去学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升学择校所迫。而我虽然也让女儿学过一点儿声乐、舞蹈、美术,但只是顺乎她的兴趣,要求也很宽松,也没打算让她考级,所以,有充足的时间玩儿。这还要感谢青岛教育局,让特长对升学一般没有用处。
为什么学习需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学校对学习的要求绝对超前:一二年级就要求写作文,而且要求过高——我辅导过孩子的一篇作文,我觉得写得很好,居然只得了良;应用题的要求也太高;作业太多而且要求太细。这些就逼着家长上学前、上学后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牺牲了大量的玩耍的时间,从而让孩子对学习厌倦。
每一个家长都是不甘心自己孩子落后,大家都在努力,你也只好勉强为之,能不累吗?
10、对教育理念的理解片面、混乱
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的家长重视教育,学习了很多教育理念,什么挫折教育、要严格、要立规矩、立权威、不输在起跑线上.......好像应该胜于六七十年代的家长。这些理念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如果理解得不深或者片面,度把握得不好,或者不懂得灵活运用,就成了压抑孩子、扭曲孩子、打击孩子的理论支撑。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兴趣而言,反而不如以前最朴实的“不管”——这至少不给孩子人为添乱啊。
11、目标不是幸福而是学习
本来学习是为了孩子能够幸福,结果很多人本末倒置,把学习当成了根本的目标,而牺牲了当前的幸福。试想,从来不考虑孩子现在的幸福和感受,不出问题才怪呢。
......
所以,很多家长感到现在教育这么累,问题这么多,就不奇怪了。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没有本质的不同,不是孩子难教育了,而是我们的要求高了,环境有所变化,而教育方式方法却不能适应变化,存在不少问题。
三、难道我们要回到从前吗?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我们应该回到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方式,不去管孩子了!其实不然,以前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完美的,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把教育的责任基本交给了学校和老师,那么基本就相当于听天由命了。虽然没有了那么多“人造”的问题,孩子也大多自然地成长,但的确不能给孩子太多的东西,也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增加一些确定性。
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有其合理性的:重视家庭教育是合理的,不听天由命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是合理的,更多重视学习以适应环境也是合理的。问题在于要求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教育理念、方法没有提高。不能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不讲究方法,很多做得过头了,这样就糟糕了。主观能动性本来不错,但是用得不好,还不如不用!所谓过犹不及。
很多人怀念从前的“不管”,但是回到以前的“不管”我觉得也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提取“不管”的“神”。现在,我提倡在很多事情初期采用“有艺术地管”、“润物细无声地管”,“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地管”,让孩子对你的管不排斥,容易接受,甚至欢迎,逐渐地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养成,就真的不用管了。参考“不管”是最高境界,但做到需要一个… 。这叫做“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地去努力”,与听天由命还是不相同的!
春节我带女儿回老家,爷爷奶奶很喜欢她,说她乖巧懂事,比我和哥哥小时候可爱得多、明白得多。所以我想,对现在的教育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在丰富的信息刺激之下,现在孩子确实聪明一些,懂得也多,才艺也好。如果家长多去学习、思考,学会有艺术、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地管教,慢慢地就不那么难,不那么累了,孩子也会更好地成长。
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