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图片 英语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 节约用水手抄报

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间:2024-10-12 11:17:58

内容提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剩粕琼牡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弋讥孜求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产生情感鼓励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学生的个性与主动性越显的突出,生活中他们追求的是展现独立自我,以我为中心的个性方式,学习中他们自然的就不以课本为主,甚至会产生厌倦感,这就要我们老师带领他们,指导他们消除厌倦感,产生兴趣,才能回到知识中来,有了兴趣也就会产生快乐。正如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级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内进行不同活动,由易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老师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吗?他们对学习还能没有兴趣吗?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以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亲情回味和反刍之心阅读课文,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感染,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将真情投入进来。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3、用讲故事作导语。议论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而有些人则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谈骨气”,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4、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课时,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火柴,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惊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过一个关于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5、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帮’却阻挠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紧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自由、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例如在教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我抓住课题中的“飞”深入主题。课文生动描述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奇观。学生意想不到,个个目瞪口呆。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化主旨:“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可敬的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繁衍生存,甘愿从容赴死。在飞渡过程中,没有一只老斑羚企图苟且偷生,临阵退缩;没有因为出现求生的机会而互相拥挤,争夺。整个飞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这群斑羚“恰恰是奇数”。当所有老斑羚葬身悬崖,小斑羚逃出厄运之后,“镰刀头羊”却孤独地站在伤心崖上。因为它没有可以搭载的伙伴。终于,它在祝愿生者的同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圆满完成新课的传授。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不能让某些学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只有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第二,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1,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2,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3,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4,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