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控制①、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a、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b、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布设。 c、布设点位应选在通视条件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d、桩位用混凝土浇筑,并用钢管进行围护,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②、场区平面控制点的布设根据测绘院给定红线桩F0、F1、F2和A、B、C、D四点坐标,及总平面图所给工程定位坐标(见放线标高图),用J2经纬仪两点测线法并用钢尺配合分别定出○1轴、○6轴、○9轴、○B轴、○G轴的1m控制线的控制桩。并做控制桩的延长控制桩,作为场区的首级控制。(见放线标高图)控制点误差控制测角误差 ±20〞 测距误差 1/10000③、±0.000以下放线控制a、在场区平面控制点建立后,利用首级控制点○1轴、6轴、9轴、B轴、○○○G轴的1m控制线控制桩,建立轴线控制网,根据控制线用经纬仪及钢尺测设○出各轴线控制桩。地下工程施工时先检查轴线控制网,无误后根据轴线控制网用经纬仪将控制线投测至施工层,用钢尺排出各条轴线及模板钢筋控制线。b、地下工程放线中的难点是1#、2#坡道的放线,为确保坡道的精确度,对坡道中的转弯处根据图纸中给出的弯转半径及标高,计算出转弯处内径及外径长度,进行分段划点,在圆弧处每隔80cm放点计算,根据轴线位置及标高计算出每点的平面坐标及立面的高度(见附图1)。坡道的平直部分可在坡道上侧设标高控制线,根据图纸给定标高用尺量法控制其坡度。 坡道半径坡道半径坡道坐标控制点坡道坐标控制点标高控制线④、±0.000以上放线控制;施工±0.000以上工程时,采用内控法与外控法相;a、线坠的几何尺寸规正,重量采用3kg,吊线用没;b、悬吊上端固定牢固,线中间没有障碍,没有侧向抗;c、线下端的投测人,视线要垂直结构面,当线左、线;d、投测中要防风吹和振动,尤其是侧向风吹;e、在逐层引测中,要用更大的线坠(5kg),在四;将1m控制线引上后用钢尺放出各轴线及各a、线坠的几何尺寸规正,重量采用3kg,吊线用没有扭曲的细钢丝。b、悬吊上端固定牢固,线中间没有障碍,没有侧向抗线。c、线下端的投测人,视线要垂直结构面,当线左、线右投测小于3-4mm时,取其平均值,两次平均值之差小于2-3mm时,再取其平均值作为投测结果。d、投测中要防风吹和振动,尤其是侧向风吹。e、在逐层引测中,要用更大的线坠(5kg),在四层、八层时由下面直接向上放一次通线,以作校测。将1m控制线引上后用钢尺放出各轴线及各控制线。外控法根据的○1轴、○6轴、○9轴、○B轴、○G轴的1m控制线的控制桩和延长控制桩用经纬仪及配备的弯管目镜,实际操作时采用正倒镜投测、取平均值。向上投测至施工层后,辅助施工层放线及对内控放线精度进行校核。竖向允许偏差全高(H)≤±10mm 层高 ≤±3mm
2、高程控制①根据施工的需要和交桩情况及建筑物的几何形状,现场的高程控制网布设为建筑物的北侧二点,西侧二点,以避开原有建筑,防止受其沉降的影响。用红漆标注在原有电线杆上。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引测,在同一平面层上至少引测三个高程点,且其互差不应大于3mm,施工中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施工层的控制标高点。②±0.000以下的控制,在基础开挖过程中,用水准仪根据附近的水准点,在护坡桩的立面位置(选其正面竖直且正规者)抄测出高程点,用红▽作上标记,然后用钢尺沿铅直线往下传递标高。从三个水准点引下三个高程控制点,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在基坑内,校测三个水准点,当误差在±3mm以内时,方可进行抄测。③±0.000以上的标高控制,用钢尺从首层结构+50cm线处沿三个框架柱 KZ-23、KZ-2a、KZ-6a 向上进行竖直测量至施工层后用水准仪进行校核,误差在±3mm以内时方准进行抄测。施测时注意以下几点:a、钢尺由下向上传递高程时,每次均从首层结构+50cm处量起。b、用水准仪施测标高时,做到前视后视视距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