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父母的世界就多了一个小生命。生活中也多了许多期许,陪伴孩子一天天长大,从稚嫩走向成熟。这期间,有许多坎要迈过,其中之一就是孩子的行为让家长失望。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发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大部分家长处理不好的问题之一。那对于那些希望孩子完美成长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工具/原料
正确且有效的沟通
爱心、信心、耐心
前期的心理准备
问题分析
1、孩子让家长失望该如何引导,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让家长失望?有没有家长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
2、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是家长的原因,第二就是孩子的原因。只有找出问题具体是在哪里,父母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去解决。否则就南辕北辙了。
家长原因
1、首先,我们来看看家长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有的家长会问到:“孩子让我失望的,是孩子没有做好,我们做家长的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我们还能有什么原因啊。”其实恰恰相反,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多的人,孩子很多方面其实就是父母的投影,人最难自知。这些问题出现在父母身上,父母自己没有察觉,但是在孩子身上发现类似事情时,就会有很大的反应。
2、有的家长自己平时做事就是很粗心,孩子因为粗心没有考个好成绩时,家长就会批评孩子。孩子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有一些改变,但是因为处于粗心的环境中,以后还是会变得粗心的。所以当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满意时,请冷静的想一想自己的行为和做事风格给孩子的影响。
3、其次,中国的父母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孩子的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有过高的期许。这样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例如有的家长在孩子才上小学的时候就给他饱了各种兴趣班,音乐、绘画、舞蹈,一样都不落下。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4、孩子在0~6岁期间是大脑发育的时期。这期间有许多敏感期,孩子处于某种行为敏感期时期,就会对那种行为特别感兴趣,反复不断的去尝试。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整的度过这个敏感期,大脑发育才能更趋于完善。如果这段时间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家长却要求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绘画、练钢琴。自然是事倍功半,既没有养成绘画、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耽搁了孩子的社交发展。
5、家长的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不能正视孩子之间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都会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有些家长会将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极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和抵触心理,同时也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变得自卑。不及时疏导,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时候这些对比,会增强孩子的竞争心理,从短期来看,孩子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特别快。等他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很多能力。比如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和其他人更好的相处等问题。
孩子的原因
1、家长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几类,希望家长们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理性的看待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受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叛逆问题等。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做好帮助、疏导的工作。
2、首先是孩子心理发育阶段的问题:1、儿童期(1岁—3岁):自主、害羞以及怀疑之间的冲突:这个阶段中,儿童会迅速学会许多技能。父母必须教会儿童作出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这期间,父母必须具有极大的耐心。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分情况就惩罚儿童,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会到羞怯。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美德,相反失败就会自我疑虑。
3、学龄前期(3岁—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经历过前面的发育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自我。在学龄前期这个阶段,儿童会体会各种各样的限制,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父母积极支持儿童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自卑感。
4、学龄期(6岁—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进而获得勤奋感。相反,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活动中又常遭成人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无能。
5、青春期(12岁—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角色混乱是指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不能选择生活角色。
6、以上是儿童至成年,心理发育需要经过的历程。在这些发展阶段,父母不仅需要一些技巧,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做不好事情,让家长失望。家长是否给了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家长的行为是否一直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的所作所为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心?深刻的反思这些问题,或许部分家长就能同时,面对问题行为特别明显的孩子,家长应该首先肯定孩子已经取得成绩和行为,再明确提出自己的期望(这个期望应该在孩子能力可以完成的范围内),然后给孩子说明具体该怎么去做才能完成。
7、希望每个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同时也希望我们不要伤害自己心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