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警设置为何要打开⊙_⊙监护仪报警是患者安全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的监护报警设置能通过预设报警的安全范围,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危及生命的事件,它能及时反映患者在心率、呼吸、血压、脉搏、心电波形中存在的问题。
2、监护仪报警分几种?说明书上关于监护仪的报警分类比较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一级报警(红色):如病情变化,立即处理。2. 二级报警(黄色):相对可暂缓处理。3. 技术报警:检查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3、报警参数的设置有哪些要求?极限报警产生的机制是对参数设置报警极限,当监测值达到设置极限或超过极限一定时间就会报警。监护仪报警设定的原则包括:1. 心率在自身心率上下的 30%。2. 血压根据医嘱要求、病人的病情及基础血压设置。3. 氧饱和度根据病情(COPD 病人、ARDS 病人及一般肺部感染的病人)设置。4. 报警音量的设置必须保证护士在工作范围之内能够听到。5. 报警范围应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至少每班检查一次设置是否合理。
4、如何设置各项报警值?报警极限既不能设置太宽(不能对临床工作者起到警示作用),也不能设置太窄 (产生过多无意义报警),但就每一项报警参数设置的范围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参数设置供参考:1. 心率参数设置:先检查心率来源是 PLETH(体积描记图)还是 ECG ;再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酌情预先调整好测量值的上、下报警限,若为窦性心律上下限一般在自身心率上下的 30%;特殊情况下根据心电监护波形走速调整。提醒:心电监测分为心律监测和心率监测。 ECG 监测,是对心脏节律监测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监测,可发现心脏节律异常,各种心律紊乱,如房性、室性早搏,心肌供血情况、电解质紊乱等。2. RESP(呼吸)参数设置:左下和右上的电极片是呼吸的感应电极片。病人如果以腹式呼吸为主,可以把左下的电极片放在左侧腹部起伏最明显处。呼吸报警上限设置不能高于 30 次/分,下限设置不能低于 12 次/分,否则不安全。提醒:胸廓的运动、身体的非呼吸运动都会造成呼吸阻抗值的变化。因此,当病人出现严重而又持续的身体运动时,呼吸率的测量及波形显示可能会不准确。3. SpO2(动脉氧饱和度)参数设置:正常值:吸入空气时 SpO2 测得值 ≥ 95%;<90% 为轻度低氧血症,一般报警低限的设置应高于 90%。COPD 病人、ARDS 病人以及一般肺部感染的病人根据病情设置。警告:将 SpO2 报警上限设为 100 相当于关闭上限报警。高氧水平会使早产儿染上晶体状后纤维组织症,因此报警上限必须根据公认的临床实践慎重选择。提醒:影响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因素,包括:传感器位置安置不到位;指甲过长,涂指甲油影响信号检测;强光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休克病人,皮肤温度过低;在同侧手臂测量血压时,影响脉冲,导致测量困难等。4. NIBP(无创血压)参数设置:血压报警值的设置:正常收缩压 90~140 mmHg,舒张压 60~90 mmHg。可根据基础血压、病情、医生的医嘱设置上、下报警限;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报警值的范围。提醒:无创血压测量不适用于严重低血压的病人,尤其是当病人的收缩压低于 50~60㎜Hg 时;而且自动测压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连续显示瞬间的血压变化。因此,对于血压不稳定的危重病人,需改用有创血压监测,对病人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
5、常见报警原因有哪些?1. 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当,如以下这些情况:记录仪无打印纸、记录仪窗门未关、电池电量不足;导联脱落或无导联,电极片脱落或不粘连;血压袖带松解、漏气、袖带充气延时、管道折叠;氧饱和度探头脱落、接触不良、指端血运不良等;2. 患者自行拔除监护设施3. 测量值高于或低于报警限
6、如何减少无意义或错误报警?1、每天更换电极片有学者指出,每天更换电极片,可以减少46%的报警。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给患者贴电极片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处理,通常我们有时候也是在患者告知电极片脱落的时候才去更换。因此,将每天更换电极片列入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2、报警极限合理设置临床上,监护仪的报警极限,既不能够设置得太宽,也不能设置得太窄,而且,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目前国际上对于报警极限的设置,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Gross等[将心率的报警极限从120次/min调整到130次/min后,报警减少了50%。我们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处理,提高监护仪报警的有效性!3、完善制度,重视员工培训根据现在医院监护报警存在的问题,对监护仪的监管制度进行适当地修改,并且公开执行,而且必要的时候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监护仪报警“知信行”方面的培训,实时了解国外的监护仪使用的状态,将监护仪报警和制度的学习纳入到岗前培训中,重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设置报警值,误报警的识别和处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