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得指示灯重要条件。孩子认识事物的程度与范围,都与智力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父母如能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注意发展他的认识能力,要比他们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使孩子认识事物的无意性、不稳定性和兴趣性,向有意性、稳定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要使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注意发展他的 认识能力。教导孩子认识事物,有两项原则可以依循,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和“由笼统到具体”。所谓“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指先向孩子介绍个别事物的名称,其后才告诉孩子这些个别事物的一般共名。例如,当我们教育认鸟类时,我们先教孩子认识麻雀、乌鸦、老鹰、鸽子、其后才教他们这些动物都是“飞鸟”,是在天空飞的。又如先教他们认识牛、马、猪、羊、虎、狼,其后才教这些动物都是“走兽”,是在地上走 的。所谓“由笼统到具体”,如公鸡和母鸡,小孩很难分辨其差异,应先教他们认识这些动物都叫鸡,以后再分公母。又如马与驴、骡,小孩也很难分辨,开始时不妨都叫马,以后才教孩子细分。总括来说,当该事物的特点明显,而与同类的事物不大相似时,应该运用“个别到一般”的原则,这样,可使孩子知识深化和提高。
2、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孩子烂衣茫庥好奇、好动,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认识事物,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通过各种观察,能培养孩子在比较中发展分析、综合能力。孩子观察事物,一般都不细心,粗枝大叶,观察到的东西也不全面、不系统。有的孩子对一件事物的观察,时间很短就没有兴趣了。所以,让孩子练习观察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形象可爱、色彩鲜明,容易引起他兴趣的事物,孩子自然就会精神集中地去观察,而且,也不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心理。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可以进行锻炼和培养的,家长和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培养。培养观察力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注意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观察兴趣,成了探索迷,就会主动、持久的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要尽可能予以圆满解答,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家长在可以的情况下,鼓励孩子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兴趣和探索欲望。注意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其观察能力:孩子刚观察的时候,往往没有目的地粗看一遍,比如家长让他去看花,他也就只看看花,只观察到“花开了”这一简单层次。这时,家长就要进行引导,交给他观察的方法。比如,家长给孩子提出观察任务,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如“你看看这棵树共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花心中间有没有花蕾?”等,引导孩子细致地、有顺序地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要循序渐进:先提供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可爱的小鸡,活泼的小猴及小金鱼等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和大街上奔驰的小汽车、街道旁盛开的鲜花等;再让孩子观察难度大,需要做速度思考的事物,如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区别、一幅画的内容、星期天公园里的游人等使孩子逐步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加观察:这样可以使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从多方面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同时,由于儿童观察的稳定性不强,需要经常变换方式,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参加观察,使孩子的兴奋中心能不断转换但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此外,让孩子多看看、摸摸、听听、闻闻,培养孩子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观察本领,这都是提高观察效果的好方法。经过这些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样,世界在孩子眼中就越来越丰富,孩子的头脑也会越来越灵活。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那么怎样才能朋友孩子的注意力呢?家长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十分重视,但对朋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认识不深。实际上在入学前,家长不要只着力于抓孩子的识字、写字、背诗、数数等,更要帮他们养成细心、耐心、专注的学习习惯,教育他们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这件事是有趣还是无趣,是易做还是难做,都必须有始有终,专心致志,而不能分心旁顾。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一般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7~10岁儿童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左右。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让孩子放松活动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动一动,喝点水,吃一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强迫他做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他就越不能专心。保持清静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地方忙这忙那,或出出进进,更不要从事一些对孩子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看电视、聊天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养成东张西望,心神不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孩子学习时,家长最好能坐下来看点书读点报,少做一些分散孩子注意的事情。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在家庭活动中,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比如玩拼图、搭积木等,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习惯。此外,儿童在玩游戏时常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其聚精会神的时候,家长切不可随意打扰、干涉,因为此时不断的干扰孩子,会弄得他们一阵急、一阵恼,不利于他们做事专心致志的精神。
4、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累积和获得,以及渊博知识的储备都必须通过良好的记忆。研究表明,记忆力从幼儿期开始训练,有着成杏揉动减年期无法比拟的效果。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向孩子提出一定的记忆要求,发展他们的有意记忆能力:家长无论是讲故事,说事情,都应该提出要求,使孩子动员自己的意志和记忆去完成有关的任务。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记忆,提高无意记忆的效果:孩子记忆的效果,和外界事物的特点及孩子的兴趣有关。那些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以及能引起孩子极大兴趣的事物,都容易被孩子无意识地记住,对一些东西的印象甚至可以达到终生不忘的地步。记忆的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与: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如眼、耳、舌、鼻、手等参加活动,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大脑对丰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时,获得的印象全面、清晰,有助于加深记忆。有人曾做过实验,让4岁孩子不出声地观看10分钟画片,远没有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念的记忆效果好。交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归类记忆法,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建立一定的联系,记忆效果就会好得多。秧歌记忆法,要把识记的材料编程秧歌、口诀、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以提高记忆效果。自我复述法,把识记材料变成自己 的话,以坚强记忆。及时复习,巩固记忆:良好的记忆力是记忆长久保留的必要前提,但是识记还只是完成真正记忆的一半。教给孩子的新知识,若不及时巩固复习,就很容易被遗忘,而且根据遗忘的规律,刚学完新知识后,其遗忘速度也特别快,所以复习越及时遗忘的也就越少,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背诵有益于记忆的训练:新的教育法则,否定了传统要孩子自小背诵的方式,认为那样会阻碍孩子的自然发展。不过,背诵也并非全无好处。有加幼儿园采用背诵的教育方式,唯一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是,老师会将诗的内容,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孩子。第二天,再重复介绍,再教首新的诗词。一年下来,效果显著。事实说明,背诵使孩子的记忆力有相当程度的 进步。人类的记忆装置,耐得住重复锻炼,而且越练功能越强。为了达到增强孩子记忆力的目的,与其费事的教孩子背生涩的古文,倒不如教他押韵的诗,因为在节奏感下孩子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5、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有个诗人说:“物与人的关系越自由越好。”这意思是说,假如这里有一支钢笔,成人只当它是写字的工具,这就充分的显示出成人与钢笔之间的关系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把钢笔的用途固定化了。但换了孩子,他会把钢笔当作糖般地放嘴上舔,或像树枝一样地拿来折,或把它当成枪来弄,像这样,孩子和物件的关系,比起成人来要自由的多了。这时,如果家长再以生动的语言加以启发,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更加有益。如我们看见孩子拿一根木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作马鞭抽打着。孩子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的时候,就会扔下木棍跑去玩别的了。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现了孩子拿木棍当马骑这一天真的天性。父母对于孩子这样的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说话也只是说:“不棍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如此而已,即使孩子听话,把木棍放到该放的地方,也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可这是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只要三言两语,就可以启发孩子玩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有可借此机会发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譬如,妈妈可以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会高兴的接过小桶去给马“喂水”,还会想象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草料。孩子这样做的时候,还会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甚至还会抚摸他的“马”说:“你歇歇吧,我要帮妈妈做点事了。”这样,孩子每当玩完骑马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马”关怀备至,既发展了语言和想像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而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之中进行的。
6、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