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1年,第一纺织机械厂仿造国内第一台D-101自动缫丝机(自动添绪)获得成功,生产效率比立缫车提高1.5倍,每组(400绪)只要6~8人管理,而其他等量的立缫车却需20人管理。50年代,大利丝厂与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用磷酸二氢钠溶解丝胶,其温度可比原来使用高温汤溶解降低近50%,即由210℃降为120℃,不仅节约能源,且可保护蚕茧外层,均匀溶解中、内层,提高舒解效力。
2、剥茧联合机,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代替原来的手工选茧、剥茧衣,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产量提高6倍。70年代中期,为了使缫出的丝能直接络成筒子供应丝织厂,上海缫丝厂(原大利丝厂)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试制成18锭筒子缫丝机草机,于1977年3月9日通过鉴定。
3、上海缫丝厂生产的罗滨汉牌白厂丝,每件60公斤,基本供应上海各丝织厂应用。1956年起,按外贸部商品检验局1955年国际生丝分级标准检验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