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很多现实场景中,自己总觉得已经将想法、态度表达的很明确了,对方应该能正确的全盘接受自己所传递出的信息,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并不会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受到预期效果。
2、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对信息透明度的误判也是相对的,自己认为对方无法理解自己的同时,对对方来说自己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及时是在眼下的同一件事中,自己的所表达的想法观点是某一层面,但收到的的回响却根本就不是自己所预期的那样,甚至会产生“好心当路肝肺”的厌弃。但其实,彼此间基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最终所要表达、传递的想法根本就无法达到相交,而是平行或相悖。
3、因而,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自己明明想要向对方传递出善意,或是想得到对方的首肯,但不曾想到由于透明度的错觉,反而出现了误解与嫌隙,继而彼此不仅没能及时说开,又反而使这种误解升级,产生更大的矛盾与嫌隙。所以当没有收获到自己的预期时,应尽量多说话,完完全全的点透对方,而不是就此感觉无奈,不想再多说,甚至可以讲自己对待事物的出发点、想法完完全全的告诉对方,多说一句话能够解决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4、相反,我们每个人也都属于“认知吝啬者”,大多数人都只是简单的去接受对方的信息,很少有人去费心的思考、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深意,或是其他层面的信息,毕竟作为普通人,都不会像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那样,能在短时间揣摩后就能向对方回复他们想要的预期结果。
5、因而,在与人进行交流、沟通时,作为首先抛出话题的人,如果对方没能第一时间理解自己的意思,应尽快做补充,让对方明白自己所基于的出发点;而作为接收信息的人,不能总是用简单地惯性思维去批量处理,应该在做出回复前,多花些心思进行揣摩用意,如果感到对方没能理解自己表达,那么最好也多说一句话,让对方明白自己所基于的出发点,究竟想表达什么。彼此间都多些耐心、多说一句话,虽不能确保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却可以尽量规避透明度错觉、认知吝啬所带来的误解与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