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确证鳅苗气泡病,主要症状:鳅苗肠内出现一个明亮的大气泡,鳅苗仰游于水面并不断翻动身体以摆正姿势进行平游。镜检皮肤和鳍条,可以看到气泡附着。
2、确诊之后,就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戳蘑葑湫施:一旦发病,立即大量换注新水,并泼洒浓度为 4~6kg/667m2的食盐水或增效葡萄糖,以此调节鱼体内外的渗透压,使体内气体“渗”出。也可将其转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暂养,待好转之后再放回原池。若条件许可,向苗种池缓慢注入较低温度的水,使水温逐渐下降2℃左右。因为水温低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相对较高,所以当水温降低时,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得不饱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3、然而鱼病重在防,那么如何防病,请参考以下方法:
4、鳅苗下塘前做好培育池的肥水并适时适当合理放苗鳅苗培育池肥水时施用的充分腐熟的有机基肥,且用量要适当。当水较浅、水又肥时,放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和肥度并提高水深。放苗入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早上日出一小时后,切忌在上午12:00到下午3:00之间和傍晚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则应在鳅苗培育池上空搭棚遮荫或先暂养于阴凉处待鳅苗培育池水温下降并在傍晚之前进行放苗。
5、改革增氧方式,利用水体浮游植物增氧在肥水的基础上,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如夜间采取强光照,利用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进行增氧,萼匏箴稠辅以增氧泵增氧以减少小气泡的产生。因为养殖水体中溶解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约占89%;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体中的氧,约占7%;三是人工机械搅拌增氧或新型微孔管增氧,约占4%。可见传统增氧方式最多能提供水体溶氧的11%。如果利用水体浮游植物增氧,效果将会很明显!
6、泼洒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投饲量,控制水质,每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占总池水体积的40%[1]以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泼洒微生态水质改良剂,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