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藤舔趾贶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邙掩镔呔机关处理的活动。
信访的法律依据。宪法第27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可见,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2005年5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制定的《信访条例》将保障信访人权利作为出发点,是公民实现申诉、控告和检举等宪法权利的具体化,体现了上述宪法原则的基本精神。
信访事项的提出。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3、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4、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此外,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的,还应当载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如果采用口头形式提出的信访请求,有关机关应当记录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
应当注意的问题。现实中,由于信访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导致信访问题无法或不能及时解决,甚至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还影响社会稳定。需要对以下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上访信要让人能看懂。信件上访的,上访信对于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封高质量的上访信不但能感染接访人,获得同情,同时会激起解决信访问题的欲望,坚定办到底的决心。而有的上访信字迹了草,无法辨认,不知其反映的是什么;有的长篇大论,从头看到尾不知其想干什么,要求是什么。信访要求,即写上访信的目的,通过信访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实和理由,即事情经过或是所要反映的问题。如果有相关的证据和法律依据还应在上访信中注意并附证据。上访信在书写时还应注意,字迹要清楚,不能太了草;问题要讲清,经过叙全即可,切忌长篇大论;表述宜平实,不要用修饰性文字,更不要夸张。
(二)最好实名信访。署真实姓名举报问题,尤其是知情人、当事人的举报,是对组织和被举报人高度负责的表现,它有利于纪检监察机关查实案件后及时反馈情况。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问题、反映情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纪检监察机关从工作制度、保密制度、处理举报的程序和方法等制定了一套严密保护举报人的措施,举报人不必顾虑。匿名举报,实际上是举报人在举报的最初就主动放弃了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等权益。
(三)遵守信访秩序。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能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不能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不能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