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这幅图时,你会注意到,自己的眼睛在图上移动搜索。最初,你会注意 到图上大小不等的黑白斑点,随后一些斑点彼此连接。再过一段时间,斑点开始形成图案。你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也可能是一瞬间,就能看出这是一幅斑点狗的图像,甚至还注意到图像的空间深度。有趣的是,一旦大脑识别出这幅图像,就不会再返回之前的状态。如果你再次看到这幅图,大脑在几毫秒内,就可以将它识别出来。
2、这类图画称为“抽象艺术”或“抽象绘画”。大约 1910 年,当“抽象绘画”首次出现时,引发了争论和抗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不足为奇,毕竟我们想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图画表达的含义,这正是视觉感知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视觉感知就是识别理解看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扫视物体形状,发现信息的关联和含义。我们只有找到这些内容,才能感受到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
3、视觉感知是一个主动的智力过程,大脑需要构建图像信息的解读。在描述复杂的视觉感知过程时,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说过,“视觉是大脑触摸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次的注视,都在进行着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我们识别物体、人物、过程,以及时空中事件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世界的经验模型。
4、视觉感知是高速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神经生物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辅助视觉专家在内的研究人员,已经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光线在眼睛视网膜成像后,如何在大脑形成外界景象。在过去 20 年里,这方面的知识得到大幅增涨。大脑中有几十亿的神经元处理视觉信息。我们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超过了性能最高的超级计算机,所以也就不奇怪,至今仍未研发出可以替代视网膜的设备。但将来有一天,这些设备将替代受损的视网膜,让盲人重见光明。
5、正因为人类拥有了视觉,所以我们只需睁开双眼,就能看到斑驳陆离、色彩绚丽的立体景象,就能欣赏艺术作品,观看电脑屏幕或者沉醉于我们喜爱的书籍。大脑根据特定的规则,解读双眼接收的信息,让我们可以识别视野中的形状、颜色、阴影、运动、纹理以及物体。
6、在视网膜的平面上,排列着对光敏感的感光细胞,它们按照光线照射的强度,不断处于激活或抑制状态,这些状态变化是视觉感知的基础。你可以将视网膜想象成电子显示屏,比如机场显示航班信息的大屏幕。通过在激活和抑制状态之间的不断变化,视网膜上所有的感光细胞,可以在几毫秒内重组成不同的图案。也就是说,视网膜本质上是大脑的一部分,任务是持续捕捉外界的光照变化。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排列方式,让我们可以精确定位所看物体的位置。除了视网膜持续接收光照信息,刺激感光细胞不断的状态变化,视觉感知还需要大脑的学习过程。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能识别外界景象中的各种元素,比如形状、轮廓、线条、对比度,甚至物体的运动。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和体验,才能掌握特定物体的组合特征。
7、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逐渐熟悉各种物体的不同特征,并学会了识别这些物体。很明显,记住之前的视觉体验,是当前视觉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已经发生过的物体识别体验,我们对外界现实的视觉感知才变得可靠、可重复、可预测,我们才能感到安全和有序。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理解这个世界。这种观察与理解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应到了我们的语言中。例如,我们会使用“洞见”、“视角”、“观点”或“世界观”这类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