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类喂养根据早产儿营养风险等级、母乳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案。母乳充足者,直接哺乳或强化喂养。强化喂养指以HMF强化母乳,用早产儿配方和早产儿过渡配方进行喂养,主要对象是高危早产儿和中危早产儿。一般中危早产儿强化到矫正月龄3个月,高危早产儿强化到矫正月龄6个月甚至1岁。母乳不足时,推荐采用补授法。具体如下:(1)低危早产儿①母乳喂养:母乳充足者,出院后应该鼓励妈妈直接哺乳,按需喂养,妈妈应该饮食均衡,同时给予泌乳支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直到1岁以上;②配方奶喂养:应用普通婴儿配方(67kcal/100mL),如生长缓慢(<25g•kg-1•d-1)或奶量摄入<150mL•kg-1•d-1,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满意。低危早产儿可能存在直接哺乳时吸吮力弱,吃奶量不多,睡眠时间长等情况,所以,婴儿早期应按需哺乳,间隔不能大于3小时,否则可能发生低血糖、生长缓慢等风险。如果出现生长发育缓慢(每天体重增长<25g),就可以应用母乳强化剂,一直到生长速率正常。(2)中危早产儿中危早产儿喂养方式与高危早产儿一样,区别在于强化治疗时间短一些(一般为矫正月龄3个月),因为其危险因素相对较少。(3)高危早产儿①母乳喂养:住院期间要足量强化母乳喂养,出院后继续足量强化喂养至胎龄38~40周,然后调整为半量强化喂养。足量强化喂养能量密度是80~85kcal/100mL,半量强化是73kcal/100mL,不同强化剂营养密度不一样,配置方法也不一样,要按照要求进行配置。母乳喂养者,鼓励出院后母亲部分直接哺乳,部分挤出来加入强化剂喂养,为将来过渡为直接哺乳做准备;②部分母乳喂养:母乳量>50%,则足量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粉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半量母乳强化+早产儿过渡配方奶粉;母乳量>50%,或者母乳量<50%,缺乏母乳强化剂时,则鼓励直接哺乳+早产儿过渡配方奶粉。关于强化喂养,同一类早产儿强化营养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以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相同月龄的百分位数达到P25th~50th为宜。如果是小于胎龄儿,应大于P10th,而且要看个体增长速率是否满意。高危儿各项指标达到了校正百分位数,尽管没有达到矫正时间,可以提前终止强化。注意避免体重/身长>P90th,过胖是过度喂养的表现。在准备停止强化喂养的时候,应当逐渐降低奶的能量密度,直至能量密度至67kcal/100mL。转化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酌情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速率正常。
2、辅食添加一般为矫正月龄6个月开始添加。胎龄小的早产儿发育成熟较差,辅食添加时间相对延迟。添加辅食过早会影响摄入奶量,或导致消化不良;添加过晚会导致食物营养素不足或造成进食技能发育不良。辅食添加初始阶段首选强化铁的米粉、蔬菜泥、水果泥等;矫正月龄7个月后可以提供肉、禽、鱼及蛋黄类辅食。为保证主要营养素和高能量密度,同时继续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奶量(具体参见辅食添加部分)。
3、3其他营养素补充(1)铁剂补充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铁剂2mg•kg-1•d-1,酌情补充至矫正12月龄。使用母乳强化剂、强化铁的配方奶及其他富含铁的食物时,酌情减少铁剂的补充剂量。(2)维生素A、D和钙、磷补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1 000IU/d,3个月后改为400~800IU/d。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的含量。2010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协会(ESPGHAN)推荐早产儿维生素A摄入量1 332~3 330IU•kg-1•d-1,出院后可参照下限进行补充。钙推荐摄入量70~120mg•kg-1•d-1,磷35~75mg•kg-1•d-1。这些矿物质推荐量包括配方奶、人乳强化剂、食物和铁钙磷制剂中的含量。(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早产儿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两者应在早产儿喂养时进行补充。母乳喂养是获得LCPUFA的最佳途径,早产母乳中DHA 高于足月母乳。但母乳的LC-PUFA受母亲膳食影响较大,应加强哺乳期营养指导。目前对早产儿的推荐量分别为DHA 55~60mg•kg-1•d-1,ARA 35~45mg•kg-1•d-1,直至胎龄4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