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图片 英语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 节约用水手抄报

规则和自由并不一定矛盾

时间:2024-10-11 23:02:23

一天,我下班回家,往膊蜾踬简房间门口一站,朝着坐在凳子上的点点伸出了双臂,只见点点立即从自己端坐的小凳子上下来,第一个动作是关掉自己正在看的电视,然后再蹭到我的身边来和我拥抱。我心里暗暗喜悦,但也按捺不动,点点见我没反应,自己赶紧跟我解释:妈妈,我把电视关掉啦。我说好啊,很乖。得到我的表扬后,点点也很开心。后来点点就一个劲儿和我说:奶奶让我看电视,我说不看了,我就把电视关掉了。后来问奶奶,的确如此,奶奶要烧饭,怕点点捣乱就将他安置在电视机旁。

无独有偶,雷同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个家庭里。我的同事这样和我们描述道:

一天他独自在家带4岁的孩子,孩子喜滋滋的看动画片,看了三集之后跟爸爸说:爸爸,把电视关掉吧。爸爸还以为孩子自主的拒绝电视了,正暗自纳罕呢,就不经意的问孩子为什么啊?孩子说:因为妈妈下班快回来了。不一会儿,妈妈果然下班回来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宝宝你在家干什么了啊?孩子说,我什么都没干哪。爸爸这下子急了,明明看电视却撒谎说什么都不干?就赶紧对宝宝说,孩子,你看电视是爸爸允许的,没关系,不用对妈妈隐瞒,你看电视没有错,可是你撒谎骗妈妈就不对了。孩子不语。

这位爸爸跟我们描述的时候评论道:

都是因为我老婆制定的规则太严格了,所以这样对孩子反而不好,孩子在产生矛盾的时候就学会了撒谎。

是制定规则者太严厉了吗?是因为太严厉的规则使得孩子在自己的欲望和规则之间产生了不自由感吗?换言之,我们究竟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现代育儿处处强调,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真正的爱就是给孩子自由,自由和规则之间真的是一对矛盾吗?

这件事情我们需要谨慎分析。

1、规则的制定应该要严格

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中的一些规则是家长逐渐去制定的,一旦制定,便应该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的,如“不能吃糖”“不能看电视”“不能打人”“在超市购物要先付钱”等规则,这些规则本身的确和人的欲望相违背,(如我发现点点20个月时候开始爱打人,因为他还不太能准确用语言和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只好用击打别人来表达自己的反抗不满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打人也是种天性),但这些禁忌的执行要么关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或者是关乎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或伦理要求,父母必须要为孩子建立这些禁忌体系,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正如卡西尔在其《人论》中指出的那样,即使禁忌没有什么价值,也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要遵守社会契约的种子。

2、规则的执行同样也要严格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认为爸爸责备妈妈过于严格导致孩子爱撒谎是没有道理的,孩子撒谎是因为孩子的确产生了想看电视的欲望,但他之所以能得逞,还是因为爸爸的松懈。爸爸没有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规则,导致孩子变成反对者或者撒谎者或者规则的阳奉阴违者皆是因为如此。

在我们家也是这样,爷爷奶奶喜欢给点点买糖吃,这个在我这里是不允许的,于是爷爷奶奶经常说:你躲着吃啊。吃完了之后他又很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和我说。

一开始我下班回来后,点点会很主动的跟我坦白说:妈妈,我今天吃糖了,你打嘴吧。我听了,就打他一下;有时候我不理他,他非要我打下,才肯心安理得。

再后来发展到跟我讨价还价:妈妈我今天吃糖了,不打嘴可以吗?我照旧拍拍他的小嘴。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不再躲着我,直接把糖拿到我跟前说:妈妈我就吃一颗糖,可以不打嘴吗?

他至今没有学会撒谎,但是这种规则执行的不严格已经给点点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有一天他要喝奶茶,奶茶据说对成年人的健康都不好,我自然不许他染指,他说,我躲着喝行不行?我哭笑不得,坚定的说不行,他哼唧了一会儿就不再要了。

3、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同样需要弹性

当然这些严格的字眼,并非是没有弹性,随着空间,时间的变化,有些规则可以做一些弹性调整,如不能看电视并非指什么电视都不能看,我们主要指代的是一些成人电视,如一些家长看恐怖片也和孩子一起看,导致孩子夜不能寐。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孩子看一些主打栏目,如我家主看《智慧树》,我对门家的孩子主看《花园宝宝》,这些都是适合3岁前孩子收看的节目。虽然我没有强调这一点,但是点点知道,其他的节目我们是不能看的,但《智慧树》我们是可以看的。

所以说这种弹性表现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要不放弃规则本身的界限,把握规则的真正目的,并非为规则而规则,而是以规则促发展。

4、严格和自由之间并不矛盾

有人说家庭如果过于严格会导致孩子的将来的过度叛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不成因果关系的,严格在此针对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的确一开始它是一种外在的条条框框,的确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挣扎,反抗,但是一旦孩子将这些规则内化,将会使我们的孩子形成说话算话,懂得克制欲望,自觉和不良习惯作斗争的良好品格,这些才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如果孩子过度叛逆,并非因为规则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没有给孩子真正获取自由的途径。要学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心灵深处的自由。

在此我想借由几米的作品《微笑的鱼》来说明下我的观点。

几米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绘本作家,他的绘画不仅情节性强,【如他的《星空》《向左走向右走》等都被直接翻拍成电影】,而且背后具有很深厚的哲学意蕴,尤其是人生哲学成了慰藉很多人心灵的作品。

微笑的鱼描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在水族馆邂逅了一条微笑的鱼,他把它小心翼翼的带回家,成了自己的好伙伴,可是后来他醒悟到:在鱼缸里的鱼只是人的伙伴,而自己却不能成为鱼的真正伴侣。于是他

把鱼放回大海

规则和自由并不一定矛盾

,深情和这条鱼吻别。我们很为鱼的结局高兴,因为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非常唯美,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即使是大海也是有其边界。浩瀚的大海比小小的鱼缸的确使得鱼有更大的自由,可是亲爱的小鱼准备好了吗?你学会去保护自己了吗?你会不会在眨眼之间就成了大鲨鱼的口中餐?

所以在没有给孩子坚强的羽翼之前,我们需要韬光养晦,历练孩子,不可借自由之名放纵了孩子。

规则和自由并不一定矛盾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