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说:“你不理解我。”心理专家的翻译:“我还不知道我是谁。”也许你的儿子和女儿正在经历一场校园中的社交斗争,他们正努力想要融入一个同龄人的群体。当他们面临这种给人很大压力的情形时,他们很难相信,爸爸或者妈妈能够了解他们的处境,吉博说。“你要去证明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你也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她建议说,“但要让他们自己来告诉你他们是什么样的,这样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田老师认为,当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身份时,也许会对曾经很感兴趣的东西嗤之以鼻。“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在他们周围的世界搜寻信息,包括外面的世界和他们所知道的有什么不同,”她描述道,“虽然这个阶段容易让人感到挫折和艰难,但你要记住,这是你的孩子确立自己身份的过程,这会让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坚定,并且会为他们的未来的道路作出有效的引导。”
2、孩子说:“你这是要毁了我的生活。”心理专家的翻译:“我不希望你再为我做决定了。”当这个年龄的孩子想要一样东西,而家长却不想给他时,会发生什么?吉博本人就有第一手的经验。举个例子,她11岁的女儿想要一部手机,田老师让她等到13岁,但女儿不同意。田老师告诉女儿,如果她能够用好自己的那部iPad的话,她们可以重新商量买手机的年龄。“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你要让他们有一些自主性和控制权,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多和他们商量。”她说。而当孩子表现出激烈的情绪时,重要的是保持幽默感,并从其他家长那里寻求帮助,居莉薇说。去年,她参加一场亲子派对,另一位妈妈聊天诉苦,才发现大家都会为孩子的态度头痛。“开车去派对的路上,女儿嚷着说我毁了她的生活。我后来发现参加派对的7个妈妈当中居然有5个都遇到了这种情况。”田老师回忆说,“大家都这么努力想和孩子搞好关系,但是却被孩子们如此折磨,我就笑了出来,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感到挫败了。”
3、孩子说:“这不公平。”心理专家的翻译:“我发现有的时候,我所做的事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不管这个年龄的孩子抱怨的是睡觉时间太早、上网时间太少,还是其它什么“不公平”的待遇,他们通常都难以接受生活中的不公平。这种时刻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应对“不公平”的情况,并帮助他们建立必要的自信心来克服障碍,吉博说。“我们不妨利用这些机会告诉孩子,有时候,不管你多努力,不是所有的事都会如你所愿的,”她说,“你可以让他们想想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之中是否还有这样的例子。”
4、孩子说:“什么都很无聊。”心理专家的翻译:“我害怕改变。”在田老师眼中,青少年的无聊不是坏事,因为它能催生出创意和改变,例如开始探索新的爱好,重拾好久没玩过的玩具,和兄弟姐妹玩纸牌游戏或者跟朋友们出去踢球。但是,她认为最好不要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不需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排满,”她说,“生活并不一定都是‘有用’的任务。”
5、孩子说:“你一点都不酷。”心理专家的翻译:“你到底是我的父母,还是我的朋友?”孩子长大了,开始跟父母疏远时,父母难免会恐慌。为了和孩子打成一片,有的父母会在穿着打扮和行为上刻意接近孩子的同龄人,但事实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表现,田老师说。“家长不需要假装很酷,或者去做孩子的朋友,”她说。“父母应该做的是健康的大人。有时候,‘不酷’反而设立了界限。10-12岁的孩子本身就经历着很多改变,即使你不酷,孩子也需要知道,你一直都是这样的。”“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发育的节奏也不一样,并不存在一个他们从儿童一下子成长为青少年的‘魔法年龄’,但总的来说,13-15岁的年纪就可以称之为青少年了。”田老师表示。
6、“10-12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定义成儿童,而同时,他们又不愿意把自己定义成父母那样的人,”她解释说,“为了表现出这一点,他们开始问我们一些让我们很难回答的问题,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选择,并且尖锐地挑剔我们的缺点。而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和我们的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并随着他们的成长,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以及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