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龄前默认是3周岁前,孩子在两岁左右就有了部分沟通能力;这时对于日常陪伴孩子的家长、父母或是其他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各种小习惯、小表达、小行为的养成。
2、生活中,学龄前的孩子一般所能或是所有印象的事件表现为:1.声音识别;2.熟人印象;3.小伙伴互动开心度;4.物品分享行动力;5.日常语言表达;6.发音准确与字词连贯性等。
3、默认在家庭里这时的孩子第一要做到的则是:发音,说话!同龄孩子有的说话很清晰,有的则是偶尔冒上几句,有的则是只会出声不出字或带不整段话。同在一个小区,很多家长会反馈孩子:1.有的孩子长舌头说话早;2.有的孩子圆舌头说话晚;表面上是这样的一理,但其实这与家庭日常的表达有直接的关系;比较明显的一种教育引式表现为:1.奶奶爷爷、姥姥姥爷们带说家乡话的孩子,说话相对晚一些;2.家庭里说普通话且语速慢的孩子,说话也比较准确且带成段;3.妈妈带的孩子,一般说话与表达上都相对准确一些等。
4、引导是一种提升孩子说话与表达的一种途径,比较好的方式为:1.小伙伴之间相互互动时的沟通与表达;2.陪伴的家长说话要清晰且表达到位;3.一边互动一边带动式说字、带词、成句;4.每天坚持给孩子一些提醒式的互动,如整理玩具,记住小伙伴名字,吃食物的名字等。
5、常见且每天都要做的事件中进行细节的提示:1.做家务张虢咆噘时让孩子参与,并清晰的说话家务的名称;2.出去玩时,提示到某个场地去玩且玩什么,有针对的进行扩展内容;3.晚上时,要给予孩子一种作息时间的提示,增加生活常识类说辞且清晰到位;4.有风险且容易害怕的事件时,提醒孩子及时做出反馈并做出选择,形成让孩子及时做出表达等。
6、任何一种引导与提示都或多或少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家庭,要养成好习惯也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来。多给予孩子如下一些自我表达机会:1.出去玩时,给予选择的机会;2.玩耍与就餐前后,适合征求孩子的意见;3.多请求孩子的帮助或寻求孩子是否需要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