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 安全手抄报 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图片 英语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 节约用水手抄报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4-10-14 18:20:04

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锿辞柃妾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晾软粪削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表示“绝对赞同”,并把那些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以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文学革命提供了证据。

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文学思想的变革,但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五四文学革命与意识形态变革密不可分,而且着重于意识形态的转换。文学革命是为了救国兴民,这种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层思想动力。

这样,文学思想的变革就必然主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难以深入到学术层面。尽管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约定二十年不谈政治,专注于输入学理与文化建设,但政治这个“集体无意识”仍然左右着他们。

五四文学革命学术讨论远远少于意识形态的争论,陈独秀的“三大主义”着眼点还是意识形态。这个着眼点一方面使文学思想的论争充满火药味,同时也使学术建设被忽视。

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多于建设,或者以输入外来文学思想代替学术建设,结果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框架。

© 手抄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