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比孩子智力更重要
智力真的那么重要吗?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的同校、同级、同班学生,照说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吧?可为什么毕业后不久差距就开始拉大、最终甚至有若天壤呢?
这说明一个问题:对一个人成长起作用的因素很多,智力仅仅是一个方面,仅仅用智力来衡量是不科学的。比智力还重要的是一个人意志力,比意志力还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比这些都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期许,也就是一个人的抱负、胸襟、眼光和气概!有些家长不就是理想嘛!我们平时早就在教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了!但是方法不对就不行的。
气概与理想
讲起来好像很大很远,培养、萌生却在幼年。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3-7岁是“生与死”的阶段,不懂得生死,即使被告知所有人都会死,仍坚信自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特例;7-14岁是“灵与肉”的阶段,因为已经知道自己会死,小小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大危机,为了拯救、反抗这种生死危机,孩子必须回答自己一个问题:自己将为什么而活着,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将成为第几流的人物。灵与肉开始搏斗,气概由此产生。气概越大,灵对肉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与贡献也就越大。
其实不然。气概并不同于理想。理想多指具体的职业,小孩子并没有具体的职业意识,但是他却可以并且需要具有明确的流品意识。也就是说对自己来是否成为“××家”并不清楚,但却在潜意识中已经将自己的将来定位在是“一流的”还是“末流的”,是“杰出的”还是“平庸的”。如果他的气概是“杰出的”,那么实现理想只需在这“杰出的”后面填空,填上“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就是了。 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理想才不会掉下来。所以对家长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孩子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幼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个感光阶段将直接决定他人生的规模。